“党建红” 引领 “生态绿” 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环境育人

发布者:罗浩发布时间:2025-06-24浏览次数:10

为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践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育人理念,6月22日,环境科学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麦麦提・斯马义老师带领支部成员及环境科学 2401 班同学,赴陆港校区实践基地及水磨沟河上下游开展环境问题观察实践课,以党建引领专业实践,用行动践行生态责任。


上午:陆港基地实践

在劳动中认知生态治理

在陆港校区实践基地,麦麦提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基地建设概况及在本硕教学中的实践育人功能。他强调,“实践基地是连接课堂理论与生态保护的桥梁,更是我们践行环保理念的‘试验田’” 。随后,同学们分组开展 “白色污染” 清理行动,对基地周边废弃塑料袋、塑料膜等难降解垃圾进行集中捡拾与分类处理,并围绕农田垃圾的来源、特征及防治策略展开热烈讨论。“农田地膜残留不仅影响土壤结构,更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2401 班学生王琳在讨论中提出,“源头替代可降解材料或许是破局关键。”





清理结束后,同学们深入农田开展作物生态观察。在麦麦提老师指导下,大家测量玉米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并参与田间除草实践。“亲手触摸土壤、观察作物生长,让《环境学概论》课上的理论知识瞬间‘活’了起来。” 学生王俞文感慨道,劳动实践让他真切体会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下午:水磨沟河调研

在溯源中思考人水关系

午后,实践团队前往水磨沟河上下游开展水环境调研。在中上游的水磨沟景区,同学们分组勘察河流水质、流速及周边旅游开发情况,结合线上水文资料,就乌鲁木齐水资源供需矛盾、旅游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展开头脑风暴。“景区游客增多导致的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河流氮磷超标风险的潜在诱因。” 团支部书记刘一鸣结合《水污染及其控制》知识分析道。




随后,同学们到米东区长山子村顺河路段下游区域。沿着1公里河岸线,同学们对比上下游水质色度、气味及沿岸植被差异,发现下游水体透明度降低、漂浮物增多。“上游景区的旅游活动与下游农田灌溉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协调难题。” 麦麦提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流域综合治理角度思考,“这正是环境科学工作者需要破解的系统性命题。”

本次活动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实践育人优势,既强化了师生的生态环保责任,又推动了专业知识从课堂到实地的转化。通过一天的实践,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环境调研的基本方法,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同学们表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新生,我们要以党建为引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用专业所长守护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