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子们选择以实践为墨,在广袤大地与人间烟火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诗篇。这个夏天,他们走出象牙塔,奔赴不同的战场——有人走进社区,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眸中看见希望;有人扎根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里寻找答案;有人深入田间地头,在泥土的芬芳中聆听大地的脉搏。
社区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社区这片沃土上,我们的学子如同春风化雨,让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和老人的心田悄然生长。
王艺儒:点亮心灯的舞者。在登封市“多彩假期,‘艺’路‘童’行”志愿服务中,农资2301班的王艺儒通过舞蹈操、绘画与作业辅导,唤醒孩子们的自信与想象力。她鼓励内向的孩子站上领舞C位,用绘画引导孩子把“理想”拆解成每天的小目标;在作业辅导中,她以耐心与创意让调皮孩子逐步专注。孩子们一句“明年还来吗?”成了她继续投身志愿的动力。
郭佳鑫:智慧与温情的传递者
与社区摸排与“一人一策”服务,从走访登记、建档到智能应用辅导,农资2302班的郭佳鑫把复杂需求做成可追溯的档案数据库。她为老年人绘制操作漫画、准备“错题本”、缩短教学时长,耐心克服代沟;在适老化改造调研中,他还帮助老人申请补贴。郭佳鑫说,实践让他懂得“年轻人的担当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小事”。
田野篇——大地的守望
在广袤的田野上,我们的学子如同虔诚的农夫,用汗水浇灌着科研的幼苗。
张朝铭:风沙中的修行者。在古尔班通古特,农资2302班的张朝铭参与土壤理化指标测定与植被样方调查。沙质土壤的采样极其耗力,徒步定位样方、记录植被种类与盖度,每一步都需要精准与耐心。风沙中的磨砺让他体会到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的宽度:既要改良土壤,也要守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他决心将来投身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用专业守护家园。
夏鑫彧:精准的艺术家。在试验基地,农资2302班的夏鑫彧负责土壤采样、配比与培育盆管理:从250公斤土壤的筛分到240个培育盆的准备,从每克试剂的精准称量到反复搅拌、均质化处理,他在重复的细节里练就科研的严谨性。这样的实践让他理解到:科研不仅靠灵感,更靠反复试验与团队协同。
结语——生命的两种耕耘
这些年轻人在社区和田野上的实践,让我想起林清玄的话:心田上的百合花,要用爱来浇灌。他们在社区播撒爱的种子,在田野耕耘希望的幼苗。无论是教孩子跳舞,还是研究土壤改良,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